close

  

先放上部份照片,會儘快補上較詳細的文字敘述

從龍到獸-大滅絕與大演化特展

[展覽資訊]

展覽地點: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 台中市北區館前路1號

展出日期:2013/03/29~2013/09/22

展覽時間:9:00~17:00(週一休館)

票價資訊:全票250 優惠票220 200 校園優惠票180

相關網頁:官方網頁   科博館網頁

 

優惠票售票資訊:

「從龍到獸─大滅絕與大演化」特展校園優惠票:原價250180   (憑票可參觀展示場、特展、科學中心)

服務專線:(04)3601-0123               真:(04)3601-7155

活動臉書:http://www.facebook.com/dragon.beast180

 

※購買校園優惠票至科博館參觀,憑票可兌換精美恐龍資料夾一個,數量有限,送完為止!

 

首先要感謝悠友行銷提供招待票,讓我可以參觀展覽~ 

悠友行銷主要販售展覽優惠票券,票價和一般團購網、預售票的票價差不多,有時後會更便宜些,有興趣的請參考網頁

『從龍到獸特展』必需要另外購票,進入特展區需要出示手章!! 購買特展的票券,可以參觀科博館常態展的展覽。

 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這次的展覽主要是展出從恐龍變成動物的演化,有分成龍區和獸區,室內所展出的化石與骨骼大部分都是來自甘肅省,由於地理環境與氣候的因素,甘肅一帶可以保存大量的化石。

    

原本是在甘肅一帶發現恐龍的足跡,接著研究團度陸續挖掘,發現許多白堊紀時代的恐龍化石,大多數的恐龍都是以地名來命名,可以從名字看到許多地區名字,像是巨齒蘭州龍、康熙橋灣龍、黃河巨龍。

 

  

在恐龍稱霸地球的時候,就有哺乳類動物存在,但是體型相差非常多,如同圖片中三角龍頭骨上的老鼠,雖然恐龍的體型非常巨大可以主宰一切,但是小型哺乳類動物因為體型小、利用夜晚才出來覓食,可以躲過恐龍的追捕。

在恐龍滅絕之後,經過非常長時間的演化,哺乳類動物從嬌小的體型演化成各式各樣的型態,在獸區可以看到演化的途徑。

 

  

 

參觀展覽如果只是展出的話時和介紹,可能看不出什麼特別的,建議可以在導覽時間,聆聽專業導覽員的講解,可以瞭解更細節的內容,像是甘肅為何有利於化石的保存、科學家如何推測當時的氣候環境。

 定時導覽時間:   平日(二~五) 10:00, 11:00, 13:00, 14:00

  假日(六, 日) 10:00, 11:00, 13:00, 14:00,15:00

 

龍區

 

這個特展示從龍到獸,探討的是演化,當然是從龍區開始看。

來到龍區會看到一段影片,簡單介紹甘肅恐龍化石的發現當作展覽的開場,此外會有恐龍化石組裝的過程。

 

 

 

除了放置在中庭的三個巨大恐龍是複製品之外,所有展出的恐龍化石都是真的並且來至甘肅,考量到放置在戶外會經過日曬雨淋,因此室外的恐龍並不是真正的化石。

這三隻恐龍乍看之下很像,但其實各有不同的特徵,像是亞洲首度發現灣龍類的恐龍--康熙橋灣龍,其前腳與脖子較長;亞洲最大的恐龍--炳靈大夏巨龍,其頸椎有特長的骨頭不能大幅度彎曲,否則會刺到肌肉(如下圖右);還有臀部最寬的巨龍--劉家峽黃合巨龍。

恐龍化石在亞洲也是非常多,全球總計有620屬的恐龍學名,光是在大陸發現的就有132屬。

   

 

 

 

龍區所展示的恐龍化石,大多數都是草食性的,僅有一個是肉食性恐龍,從其牙齒即可判斷。

化石挖掘出來之後,化石的顏色大多會被當地的土質影響,每個地方的化石顏色不盡相同,像是鐵質較豐富的地方,化石會比較深,但是同一個地方出土的化石卻有不同顏色,像是一個區域特別黑,經過科學加的研究分析,推測有可能是有燃燒過的現象。

 

 

 

 

獸區

接著來到獸區,獸區主要是介紹哺乳類動物,哺乳類動物的有著共同的祖先,經過長時間的演化,分成不同的物種。

內容如果有記錯、誤解,還請提醒更正...

如果沒記錯的話,哺乳類的演化是由鴨嘴獸而來!?

跟著地上的藍線可以得知鴨嘴獸和針鼬後來演化成哪些物種,像是靈長總目、有袋總目、鯨偶蹄、貓科...

哺乳類動物有許多的物種,科學家利用DNA分析,將相似的DNA物種歸類於同一個總目,因此會看到鯨魚和偶蹄類的動物被歸類在一起,這是因為DNA分析相似,足以說明他們是來自於同一個演化分支。

  

 

  

哺乳類動物的特徵就是頸椎都是七塊,不論大小都是七塊,長頸鹿也是七塊頸椎,只是他的頸椎每一塊都比較大塊而已,依然是七塊。

  

在和政地區,有發現許多物種的化石,像是和政羊、三趾馬、薩摩獸。

三趾馬比現在的馬來的大上許多,最主要還是用一個腳趾在奔跑,有兩個退化的趾頭依附在旁。

薩摩獸則是古代的長頸鹿,但並不像長頸鹿可以伸長脖子。

和政羊倒是忘記他有什麼特別之處了...

   

在大陸的甘肅發現許多的鏟齒象,數量多到可以將頭骨由小排到大,不同年齡都可以擺上一隻。

這種鏟齒象和現在的大象很不一樣,他們的牙齒就像是鏟子一般,但是卻有明顯的齒縫,就好像沒辦法喝水一般,水都會從縫隙流光。

根據骨骼的推測還有當時環境氣候的分析,有可能當時是生活在沼澤地帶,鏟齒象以沼澤裡的植物為食物。

DSC_0195 

 

隨著喜馬拉雅山的造山運動,地理還竟與氣候逐漸改變,草原逐漸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高原,物種也逐漸演化,像是有有發現批著長毛的犀牛化石。

  

  

  

 


 

已張貼於部落格的展覽資訊:http://chibli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362281

已張貼於部落格的展覽心得:http://chibli.pixnet.net/blog/category/list/1030104


arrow
arrow

    Chibli/紅蜻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